找到相关内容15527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身轻失天下 自重方存身

      “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”,这是《老子》中的一句话,南怀瑾先生说,它并非简单指旅途中一定要有所承重,而是要学习大地负重载物的精神。   大地负载,生生不已,终日运行不息而毫无怨言,也不向...,建丰功伟业者,正是因为身有所存。因此,不以一己私利而谋天下大众的大利,立大业于天下,才不负生命的价值。   身轻失天下,自重方存身。这便是《老子》给我们阐述的人生哲理。可惜不少人,只图眼前私利而...

    佚名

    |人生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2/22235432789.html
  • 随缘与攀缘

    的白话讲,就是要“随机应变”,“把握机缘”,不要令自己的心愿,理念脱离现实,避免浪费因缘和违逆因缘。其实,它与惜缘相通。 攀缘在佛法的原意是通指一切心缘外境的现象,心一接触外缘,有所著,即是攀缘。另一...要人对自己,对外境有所著,都是攀缘,一直要到明白一切法空,心无所住的阶段,才是真正的不攀缘。从修行的角度讲,先攀净缘除染缘,求福舍罪,还是值得鼓励的。等功夫成熟了,再“以舍舍福”,彻底的消除攀缘之心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3744207.html
  • 上座部与大众部

    佛教从佛灭百余年后的第二次结集,分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两大派别。上座部以僧团长老为主,思想转为传统和保守;大众部则以革新派比丘为主,较为积极和前进。   部派分裂发展的根本原因,南北传有所不同。依南传,主要是关于戒律问题的争论,就是在佛陀入灭后百年左右,东方毘舍离的跋耆族比丘众对戒律的态度,与西方严持戒律的耶舍长老有所不同,而引起“十事非法”的诤论。北传则是关于教理的意见不一,大天比丘对阿罗汉证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222955337.html
  • 问:如何“快乐痛苦皆无住”?

    失意忘形,同样都是没有修养,都是不够的。换句话说,是心有所住,有所住,就被一个东西困住了,你就不能学佛了。真正学佛法,并不是叫你崇拜偶像,并不是叫你迷信,应无所住而行布施,是解脱,一些事情,物来则应,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44178159.html
  • 如何袪除自卑感

      如何袪除自卑感   深观缘起的人,就没有自卑感。缘起哲学告诉我们:如是因加如是缘,必有所成。如果我们努力充实自己,动机纯正,一旦机缘成熟,不怕不能发展抱负。中年不成,可待老,老年不成,可待来世。一个人的脑力,体力,学历,家世若与人差不多,固然比较不易自卑,万一差得多,就必须观察三世因缘果报之理,忏悔业障,今生加倍努力,改过迁善以积福,多闻多思以积慧,使福慧俱增,自可扭转劣势,有所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71886979.html
  • 四川省甘孜州率先将寺院僧尼纳入社会保险体系

    为全面落实甘孜州藏传佛教寺院社会化管理工作,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,不断扩大受益人群,近日,四川省甘孜州出台政策,率先将寺院僧尼纳入社会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体系范围,切实解决寺院僧尼“老有所养、病有所医”的问题。 长期以来,僧尼参加社会保险在政策上是一个空白。由于寺院的主要经费来源于社会捐助和佛事收入,其养老和医疗问题一直未妥善解决。因此缺少应有的社会保障,特别是僧尼如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资讯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9/08/14170888526.html
  • 周末少林寺,菩提树下听辩禅

      郑州晚报讯 8月29日至30日即将举行的第三届少林寺机锋辩禅活动,筹备工作已近尾声,昨日,记者从活动组委会获悉,此次机锋辩禅的辩题已经确定,且比赛形式将有所创新。   经过少林寺方丈...立命?题目二:心外无法,满目青山,为什么?题目三:天上天下,唯我独尊,独尊什么?题目四:达摩面壁,背向何处?   此次辩禅活动辩论场景也有所创新:在一株巨大的菩提树下,主辩手端坐于莲花座上,其余5名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新闻|台湾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9/08/08420989321.html
  • 问:该怎么修

    道;此也是佛家“过去无有留滞心,现在无有执著心,未来无有豫期心。”三心不可得的道理;也是儒家“身有所忿懥,则不得其正;有所恐惧,则不得其正;有所好乐,则不得其正;有所忧患,则不得其正。心不在焉,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食而不知其味。此谓修身在正其心。”的道理。由此可见,各教圣人所说的道理都是相同的。 人有过去心,现在心,未来心,都叫挂碍,有挂碍,就不能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12/16133694785.html
  • 菲律宾慈恩寺举行甘露灌顶皈依大典 星云法师主持

    多心经》、宣誓、甘露灌顶等仪轨,全场逾千信众专注诵经,虔诚礼佛,许多第一次聆听星云法师开示的信众充满法喜而感动落泪。 为让菲律宾信众对皈依三宝有所了解,星云法师为他们解释皈依涵义。星云法师说,“皈依”就像在黑暗中有光明照耀,让我们不会感到畏惧;“皈依”就像有父母在身边,让我们有所依靠;“皈依”就像在我们心中点一盏明灯,让心亮起来。通过皈依“佛”,可以让佛光普照;皈依“法”,可以让法水长流;皈依“僧...

    佚名

    |佛教资讯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9/12/21385495540.html
  • 略述以定为禅之现象

    古来多有大知识以证得定境为悟者。于今末法,似此流类更多于昔,每以悟道圣者自居,追求境界以为证悟,反多方非毁真悟者无所得、无境界之真解脱或无生忍为非悟。以定境之有所得法、有境界法而诽谤正法,违背了义...而能长时间安住者,舍观便入二惮。此定境虽离觉观,似无所有,仍非证悟般若,不离境界故。  以上乃个人修定之体验,皆属禅定有境界法、有所得法,非般若禅、祖师禅,不能发起智慧。若以证得上开一种或多种定境之心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25439490.html